江苏医改动态(第189期)
2020年07月03日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来源网址失效)

目    录

●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专题调度卫生健康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 苏州市长李亚平专题研究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工作

● 常州市长陈金虎督查改革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 盐城市长曹路宝专题研究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 连云港推出“健康港城”三年行动计划

● 淮安以基础设施建设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 南京市鼓楼区率先探索中医医联体建设新模式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专题调度卫生健康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近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持召开市委专题调度会,部署推进全市医疗卫生领域“六保”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一、完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尽快落实市区两级疾控、监督、妇幼、急救等机构的人员编制问题。改革人事薪酬管理,完善财政补助政策,规范绩效考核引导,整合市、区监督执法队伍,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内先进水平,规划市疾控中心扩建项目,推进市辖溧水区、雨花台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实施市、区两级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机构升级,抢抓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与市二院共建契机,提升该院机构能级,提高人才吸引力。

二、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以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扩建工程为抓手,建设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推动区域内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力争年内全市急救站(点)达到91个,有效缩短急救覆盖半径。实现急救收费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保障院前急救工作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转运能力。加快医院实验室能力建设,年内所有市、区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均具备开展核酸检测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标准化建设,二级及以上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设置符合规范的发热门诊,所有医疗机构设立规范预检分诊点。

三、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额,实行定期动态调整。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实现编制内外同工同酬。尽快将市辖玄武、秦淮、建邺、江宁4区卫生监督机构纳入参公管理。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基层卫生。深化“院府合作”,推进医联体建设,支持六合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支持雨花台区新建一所三级医院,建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到2022年底,力争建成达省级标准的社区医院31个、农村区域医疗中心16个。加快区级三级中医院建设,市辖浦口、六合、江北新区3区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推进区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快六合区妇幼保健院改建工程,争取年内开建江宁、江北新区妇幼保健院。配备补足各区妇幼保健院(所)编制,落实妇幼保健院人员待遇。加强区级儿童、传染病、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在区级综合医院中开展标准化感染科、儿科建设。

近年来,健康南京建设总体成效明显,南京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和执业护士数居全省首位;2019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但对标上海、杭州等先进城市,南京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上仍存短板弱项。会议提出,应紧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态势,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启动实施全市医疗卫生领域“六保”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设。

苏州市长李亚平专题研究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工作

日前,苏州市长李亚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市卫生健康领域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工作,副市长曹后灵、胡志斌,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参加会议。

李亚平强调,主动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强化人才支撑,多措并举引育医疗卫生人才,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能力;要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资源下沉,鼓励更多优秀全科医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要深化医教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医疗与科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苏州市深入自查自纠,主动查摆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疾控机构建设相对滞后,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亟需提高,三级三甲医院优势不足,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率低、功能不健全等。根据梳理结果,针对每一项问题都初步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来解决和改进。

常州市长陈金虎督查改革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日前,常州市长陈金虎带队深入市第四人民医院、高铁车站、飞龙综合市场等重点场所,现场督查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推进情况。副市长陈正春、市政府秘书长杭勇参加检查。

陈金虎指出,一是强化思想认识。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是今年全市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市上下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放松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常态化精准防控举措,改革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强化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奋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二是加强联防联控。各级各部门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紧压实社区、单位责任,严格落实“四早”措施,加强重点人群排查管控,确保可知可控、精准防控。三是实行分类管控。严格医疗机构、市场、车站等重点场所防控,进一步优化防控机制、防控举措,确保不留死角。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院感防控,规范人员进出、送餐陪护等流程,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责任和要求再落实;各类综合市场严格落实环境消杀、入场人员健康码核验等措施,并对经营者逐一建档立卡、动态监控管理。高铁站要进一步落实常态化防控机制,做好对重点地区来常返常人员的精准闭环管控,加强跟踪管理,夯实社区责任,做实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严密的疫情防控网络。

盐城市长曹路宝专题研究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日前,盐城市长曹路宝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会议听取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的情况汇报,强调要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促进城市能级不断攀升;要提高市县医院软硬件水平,推进市级医院争创三级,县级医院升等晋级;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高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要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快推进在手项目,增加公共卫生供给,让群众享受更多获得感。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通过优化市区医疗资源布局、升等晋级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逐步形成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县级医疗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切实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连云港推出“健康港城”三年行动计划

连云港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排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建设“健康港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弱项,努力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一、实施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健全行动。围绕疫情救治重点环节,强化财政、土地、医保、人事、分配等政策保障,推进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楼、发热门诊、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强专科人才培养,建立传染病医疗防护物资储备中心等重点保障机构,实现医疗救治资源稳定保障,出台支持疾控机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优化绩效工资政策,提高中高级职称技术岗位比例,提高疾控人员待遇。统筹安排全市疾控机构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不断增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到2020年底,疾控机构编制数和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有效提升;到2023年,疾控机构编制数显著提高,疾控机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配置标准,疾控机构建设和运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二、实施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科建设为依托,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市级医疗中心、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建高地、拔高峰、补短板、强弱项、促融合,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柔性引进高层次临床专科人才,逐步补齐儿科、精神科、老年、护理、康复科等发展短板。强化“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围绕基层“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健全基层机构服务网络。到2020年底,全部县(区)级公立人民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柔性引入高层次人才19名,出台市级儿童、精神、呼吸、传染等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启动项目建设;到2023年,市东方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每县(含赣榆区)建成1家三级公立人民医院、二级公立儿童、妇产、精神等专科医院,各市级医疗中心实质化运转。

三、实施健康城市建设行动。持续推动健康城市创建,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权威发布和内容建设,组织发布科学防病知识,开展各类健康公益宣传。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壮大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组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活动。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鼓励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置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普遍开展职业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15分钟健身圈,配齐各类健身设施。到2020年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8%以上,青少年近视率下降0.5%,全市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达全省中上游水平;到2023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0%以上,青少年近视率下降2%,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程度显著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淮安以基础设施建设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日前,淮安市公共卫生中心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急救中心、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等4家公共卫生机构搬迁入驻,极大改善了该市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为做好疫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淮安市始终把公共卫生作为保障群众健康的根本性、基础性、保障性工。2017年,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决定全面补齐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短板弱项,建设高水平的市公共卫生中心,将其建成全市公共卫生业务应急指挥中心、技术指导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科研培训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有效提升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能力水平。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建设严格按照各公共卫生专业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在面积、布局、抗震、防护等方面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建成全省领先、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机构。市公共卫生中心总投资5亿余元,建筑面积为6.8万平方米,其中,改建市公共卫生中心一般性用房3.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新建市疾控中心实验楼、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大楼3.6万平方米(二期工程)。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该市正系统谋划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工作,全力推进规划建设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工程)、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统筹推进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保障等工作,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能力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南京市鼓楼区率先探索中医医联体建设新模式

南京市鼓楼区紧紧围绕“中医1234工程建设”,以医联体建设为主线,突出“精准、创新、联动、协同”重点,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打出深化医改组合拳,全力推动全区中医工作健康发展。

一、建设“一个基地”,构建人才孵化机制。今年4月鼓楼区卫生健康委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通过开展医联体合作,共建鼓楼区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培训基地管委会,并设立办公室,构建了管理责任制。二是成立基地专家讲师团,将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教授、以及国医堂的名专家纳入,明确了职责和任务。三是根据区情实际,开设基础班、提升班、师承班,按照分级分层来进行培训。四是设置年度目标,拟定年度培训计划,建立碎片化网络学习、分层化提升培训、有效化跟师抄方、兴趣化野外实践等多样化学习模式。五是制定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确保了基地培训的实效。

二、创建“两个工作室”,彰显区域中医品牌。一是以国医堂为主体,依托名医资源,在其门诊部内建立学术流派工作室,并结合中心及辖区医疗机构中医师意愿,开展团队跟师模式。二是根据各中心中医药发展情况及街道社区疾病谱情况,遴选2家中心,选派其名专家在中心进行长期的坐诊和带教,并将其作为区名中医工作室,将优质中医资源带到社区。三是制定区级中医轮转机制,通过双选的形式(国医堂知名专家、区级中医互选),形成一对一的定向培养模式。被选中的区级中医医师在其专家的坐诊中心内进行跟班随师学习。

三、打造“三个中心”,集聚优势提升能级。鼓楼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中老年人口占比较大,慢性病人群占比较多。中医医联体项目合作,分为三步走。一是将挹江门作为区治未病中心、阅江楼作为区中医慢病管理中心,幕府山作为区中医康复中心。二是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年底进行考评,不达标则进行清退。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保障三个中心的新项目开展,年底根据考核情况进行补偿拨付。

四、做实“四个融合”,力推中医传承创新。一是拟定区级名中医评选方案,建立区级中医人才库,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为后续发展储备中医人才资源。二是将每年7月设为区级中医传统文化宣传月,与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相融合,制定宣传方案,在社区、机关、企业等开展多形式的宣传。三是将中医药工作和卫生健康国际合作相融合,每年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医药宣讲,并参与社区中心中医药工作,制定考核表,时效为1年,合格者由区卫生健康委颁发志愿者证书。四是制定八段锦活动方案,将传统中医气功与校园文体活动相融合,今年计划开展3家学校试点,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开展八段锦气功演练,营造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氛围。